县令的俸禄,你猜猜看?
说到宋朝的县令,大家可能第一反应是“包青天”,那个铁面无私、断案如神的包拯。不过今天咱们不聊他的破案故事,而是来聊聊他的工资——哦不,是俸禄。你可能会想,县令嘛,地方官,应该有不少钱吧?那可不一定!宋朝的县令俸禄可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首先,宋朝的县令分为好几等,就像现在的公务员有科员、科长、处长一样。县令的等级主要看他管的地方有多大、人口有多少。比如,管着大城市的县令,那俸禄肯定比管小县城的要高。不过呢,别以为大城市的县令就一定富得流油,毕竟那时候的城市和现在没法比。宋朝的大城市也就那么几个,大部分县令还是得在小地方混日子。
俸禄多少两?数字背后有玄机
好了,咱们进入正题——宋朝一个县令到底能拿多少两银子?这个问题可不简单!首先,宋朝的货币单位有点复杂,有铜钱、银子、绢帛等等。县令的俸禄也不是单一的银子,而是包括了各种东西。比如有的县令除了银子外,还能拿到米、布匹、甚至柴火!对,你没听错,柴火也是俸禄的一部分。这听起来有点像现代公司发福利的感觉——工资不够?没关系,给你发点大米和卫生纸凑合凑合。
具体到数字上呢?一般来说,宋朝一个中等县的县令(也就是那种不大不小的县城)每年能拿到大约30到50两银子的俸禄。听起来好像不少吧?但别忘了那时候的物价和现在可不一样。30两银子在宋朝可能也就够买几头牛或者几亩地。而且这还不算其他开销呢!比如你要养家糊口、请师爷帮忙处理公务、还得时不时给上司送点礼……这么一算下来,30两银子还真不够花!
俸禄背后的生活百态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那这些县令们怎么过日子啊?其实啊,宋朝的官员们早就想出了各种办法来“创收”。最常见的就是“灰色收入”了——比如收点贿赂啊、搞点小生意啊之类的。当然啦,这种事情在哪个朝代都不光彩,但在宋朝却是个公开的秘密。毕竟光靠那点俸禄真的很难活下去!所以很多县令都会想办法搞点外快补贴家用。
不过呢也有一些清官坚持只拿朝廷发的俸禄过日子——比如咱们前面提到的包拯包大人就是个典型例子!据说他不仅不收贿赂还经常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接济穷人!这种人放在现在绝对是感动中国的候选人啊!但话说回来这样的清官在古代真的不多见毕竟大家都得吃饭嘛……所以大部分县令还是会在合法范围内搞点小动作补贴家用——只要别太过分朝廷一般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