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格竹子,格出了啥?
王阳明,这位明朝的大思想家,一生都在追求“知行合一”的境界。可你知道吗?他年轻时曾经干过一件特别“文艺青年”的事——格竹子。没错,就是对着竹子发呆,试图从中领悟出宇宙的真理。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现代人对着咖啡杯冥想?不过,王阳明可不是在装深沉,他是真的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理解“理”。
可惜的是,这位大思想家在竹子面前折腾了好几天,结果啥也没悟出来,反而把自己累得够呛。这事儿后来成了他学术生涯中的一个小插曲,也成了后人调侃他的一个梗。你说你一个大思想家,干嘛非得跟竹子过不去呢?竹子又不会说话,也不会给你讲哲学。
格竹子的误区:竹子不是哲学课本
其实啊,王阳明格竹子的错误在于他把竹子当成了哲学课本。你想啊,竹子再怎么高风亮节、虚心有节,它也只是个植物啊!它不会跟你讨论“心即理”还是“理即心”的问题。王阳明当时可能觉得,既然万物都有理,那竹子肯定也有它的理。于是他就对着竹子一顿猛看、猛想、猛格(就是思考的意思)。
结果呢?竹子还是那个竹子,既没有变成《论语》也没有变成《道德经》。王阳明累得头晕眼花,也没从竹子里看出什么高深的道理来。这就像你对着一碗米饭说:“米饭啊米饭,你告诉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米饭只会默默地被你吃掉,哪会回答你啊!所以啊,格物致知是没错的,但得找对对象才行。
从格竹子到知行合一:王阳明的成长之路
虽然王阳明年轻时在竹子面前栽了个跟头,但这事儿并没有让他放弃对“理”的追求。相反,这次失败让他意识到一个问题:光靠冥想和思考是不够的,还得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行。于是他开始转变思路,不再一味地追求抽象的“理”,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如何把“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这就是后来他提出的“知行合一”理论的核心思想——知识必须和行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光知道不行还得做到!这个道理听起来简单吧?但想想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犯类似的错误呢?比如我们都知道要早睡早起对身体好但就是做不到;都知道要多读书但就是懒得翻开书本……所以啊王阳明的这个教训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