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前世今生
说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那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想象一下,古代的读书人,天天抱着《论语》《孟子》啃,梦想着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但你知道吗?这个让无数人魂牵梦绕的科举制度,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高大上的。它的起源啊,得从隋朝说起。
隋朝的时候,皇帝们觉得以前的选官制度太乱了,什么世袭啊、推荐啊,搞得朝廷里都是些“关系户”。于是乎,隋炀帝大手一挥,决定搞个“公平竞争”的考试制度——这就是科举制度的雏形。不过那时候的科举考试还比较简单,主要考的是诗赋和策论。你要是能写一手好诗,说不定就能混个官当当。
科举制度的“进化史”
到了唐朝,科举制度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唐太宗李世民是个聪明人,他觉得光靠写诗赋选官不够全面,还得考考你的政治才能和经学知识。于是乎,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变得五花八门:有考诗赋的进士科、考经学的明经科、还有考法律的明法科……总之是应有尽有。唐朝的读书人要想当官,那可真是得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不过呢,唐朝的科举考试也不是那么容易过的。你要是想考进士科,得先通过乡试、省试、殿试三道关卡。每道关卡都像是在玩“闯关游戏”,一不小心就会被淘汰出局。而且唐朝的科举考试还有个特别的规定:考生不能穿新衣服去考试!据说这是为了防止考生炫富作弊。你说这规定是不是有点搞笑?
科举制度的“巅峰时刻”
到了宋朝,科举制度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宋朝的皇帝们特别重视人才选拔,他们觉得只有通过公平公正的考试才能选出真正的人才来治理国家。于是乎,宋朝的科举考试变得更加规范和严格了:考试科目统一为进士科、考试内容以经义为主、考试形式采用糊名制(就是把考生名字糊起来防止作弊)……总之是各种高科技手段都用上了。
宋朝的读书人要想当官可不容易啊!他们得先通过乡试、省试、殿试三道关卡不说还要经过吏部的铨选才能正式上任为官这还不算完呢!宋朝还规定官员必须定期参加考核要是考核不合格那就得卷铺盖走人了你说这压力大不大?不过呢宋朝也有个好处那就是只要你考上进士那基本上就能当官了而且待遇还不错哦!所以那时候很多读书人都把考上进士当成人生最大的目标之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