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朋友圈”有多大?
说到明朝,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朱元璋、朱棣这些皇帝,或者是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你有没有想过,明朝的“朋友圈”到底有多大?换句话说,明朝知不知道欧洲的存在呢?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像问“古代人知不知道外星人”一样,但其实答案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一些。
首先,明朝的“朋友圈”其实挺广的。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他的船队可是走遍了东南亚、印度洋,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虽然郑和没去过欧洲,但他肯定听说过一些关于欧洲的事情。毕竟,当时的海上贸易已经很发达了,各种消息满天飞。就像我们现在刷朋友圈一样,明朝的商人和旅行者也会把各种见闻带回来。
欧洲人在明朝的“露脸”
不过,要说欧洲人在明朝的“露脸”机会,那还得等到16世纪。那时候,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搞殖民扩张。葡萄牙人甚至在澳门建立了据点,成了最早一批在明朝“打卡”的欧洲人。虽然他们来得不算早,但至少让明朝人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群金发碧眼的家伙。
这些欧洲人来中国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做生意,顺便传播一下他们的宗教信仰——基督教。耶稣会士利玛窦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会说中文,还穿上了儒服,试图融入中国社会。利玛窦的到来让明朝的知识分子们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欧洲的文化和科技。比如他带来的世界地图就让当时的中国人大开眼界——原来地球是圆的!虽然这个概念现在听起来很普通,但在当时可是颠覆性的认知。
明朝人对欧洲的态度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知道了欧洲的存在,明朝人对他们的态度如何呢?说实话,一开始还是挺友好的。毕竟人家带来了新奇的东西和技术嘛!比如火器、天文仪器等都是当时中国比较稀缺的东西。而且利玛窦这样的传教士还懂得投其所好——他们知道中国人喜欢读书人嘛!所以就把自己包装成知识分子来传播教义和科技知识。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嘛……情况就有点复杂了!一方面呢!有些官员觉得这些洋人挺厉害的;另一方面呢!也有不少人觉得他们是来抢地盘抢生意的!尤其是后来荷兰人和英国人也加入进来之后……竞争就更激烈了!再加上清朝建立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西交流逐渐减少……总之就是各种原因吧!最后导致双方关系变得有点紧张兮兮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