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的“诗坛小王子”
杜甫的少年时代,可以说是“诗坛小王子”的养成记。那时候的他,家境不错,父亲是个小官,家里不愁吃穿。杜甫从小就聪明伶俐,读书写字样样精通,尤其对诗歌情有独钟。别看他年纪小,写起诗来可是头头是道,常常让大人们都自愧不如。
不过,杜甫的少年时代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次,他写了一首赞美家乡的诗,结果被老师批评说“太过于浮夸”。杜甫不服气,回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写了三天三夜的诗,最后终于写出了一首让老师都拍手叫好的作品。从此以后,杜甫的名声在学校里传开了,大家都叫他“小诗仙”。
中年时期的“仕途坎坷哥”
到了中年时期,杜甫的人生开始走下坡路了。虽然他才华横溢,但仕途却一直不顺。考了几次科举都没考上,好不容易当了个小官,结果又因为得罪了上司被贬职。这时候的杜甫,可以说是“仕途坎坷哥”的代表人物了。
不过,杜甫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一边继续写诗,一边四处奔波找工作。有一次,他听说朝廷要招一批新官员,赶紧跑去报名。结果到了考场才发现自己忘记带笔了!幸好旁边有个好心人借了他一支笔,不然这次考试就泡汤了。虽然最后还是没考上,但杜甫的故事却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
晚年岁月的“忧国忧民叔”
到了晚年时期,杜甫的人生更加艰难了。那时候正值安史之乱爆发,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杜甫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心系国家大事和百姓疾苦。这时候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小王子”或“坎坷哥”了,而是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大叔”形象. 他的诗歌也变得更加深沉和悲凉,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例如《春望》中写道: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表达了对国家破碎、山河依旧的感慨和对春天草木茂盛却无人欣赏的悲哀. 又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表达了对天下寒士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贫富悬殊的不满. 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也体现了杜甫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胸怀. 因此,后世称他为"诗圣",把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