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女结婚礼节顺序

雁归来

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古代男女结婚,第一步可不是两个人你情我愿就能搞定的。首先得有“媒妁之言”,也就是找个中间人来说合。这中间人可不是随便找的,得是那种能说会道、八面玲珑的角色,不然怎么能让两家父母点头呢?媒婆们通常都是口若悬河,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死的说成活的。她们的任务就是让两家都觉得对方家的小子或闺女是天作之合。

古代男女结婚礼节顺序

接下来就是“父母之命”了。古代的婚姻大事,父母说了算,年轻人可没啥发言权。父母们会根据对方的家世、财富、地位等因素来决定是否同意这门亲事。要是两家门当户对,那这事基本就成了八九不离十了。要是有一方觉得不满意,那这事就得黄了。所以啊,古代的年轻人想结婚,首先得祈祷自己父母和对方的父母能看对眼。

三书六礼,繁文缛节

一旦两家父母点头同意了这门亲事,接下来就是一系列繁琐的“三书六礼”了。这三书指的是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则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听起来是不是头都大了?别急,咱们一个个来解释。

首先是纳采,就是男方家派人去女方家提亲,带上礼物表示诚意。接着是问名,其实就是交换双方的生辰八字,看看是不是相配。纳吉则是根据八字的结果来决定是否继续进行下去。如果八字不合,那这事就得告吹了;如果八字合得来,那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纳征。纳征就是男方家给女方家送聘礼,表示正式订婚的意思。请期则是双方商量好结婚的日子,最后就是亲迎了——新郎亲自去接新娘回家。

这一套流程下来,少说也得折腾个一年半载的。古代人结婚可真不容易啊!不仅要经过这么多繁文缛节,还得时刻担心八字不合或者聘礼不够丰厚导致婚事泡汤的风险。所以啊,古代的新郎新娘们在结婚前估计都得先去庙里烧几炷香求个平安才行!

洞房花烛夜

终于熬过了前面那些繁琐的程序后, 新郎新娘总算可以迎来他们的洞房花烛夜了! 不过别以为这就万事大吉了, 其实洞房花烛夜也是大有讲究的呢! 首先得有个喜娘或者伴娘陪着新娘子进洞房, 她们的任务就是在旁边看着点, 免得新郎太猴急把新娘子给吓着了. 然后还得有个全福太太在旁边念叨些吉利话, 比如"百年好合"啊,"早生贵子"啊之类的. 总之就是要让整个氛围显得喜庆又祥和.

等到这些人都退下之后, 新郎才能正式开始他的"工作". 不过这时候他也不能太放肆, 因为床上有好多红枣啊花生啊桂圆啊莲子之类的东西等着他呢! 这些东西可不是随便放的哦, 它们可是寓意着"早生贵子"呢! 所以新郎得先把这些东西收拾干净才能开始他的正事. 而且据说有些地方还流行"闹洞房"的风俗呢! 一群人跑到新房里来捣乱, 非要把新郎新娘折腾得够呛才肯罢休. 不过这种风俗现在好像不太流行了呢...毕竟谁也不想在自己最重要的日子里被人当猴耍吧?

总之呢, 古代男女结婚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从媒妁之言到父母之命再到三书六礼最后到洞房花烛夜...每一步都充满了仪式感和讲究. 虽然现在看起来有些繁琐甚至有点搞笑, 但这也反映了古人对婚姻大事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