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的前世今生
谥号这玩意儿,听起来像是古代皇帝的“外号”,其实它是一种死后追封的荣誉称号。古人讲究“盖棺定论”,所以死后的评价尤为重要。谥号就是这种评价的具象化表现。最早的谥号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那时候的谥号还比较简单,主要是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来定。比如周文王、周武王,听起来就很高大上,实际上就是“文治武功”的意思。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谥号的种类和含义变得越来越复杂。到了汉朝,谥号的字数开始增多,内容也更加丰富。比如汉武帝的“武”字,不仅代表他打仗厉害,还暗示他有点好战。再比如汉文帝的“文”字,不仅代表他文化水平高,还暗示他比较温和。总之,谥号已经从简单的评价变成了复杂的符号系统。
谁来决定谥号?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重要的谥号到底是谁来决定的呢?答案是:皇帝和朝廷的大臣们。在古代中国,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所以他的谥号自然也是由朝廷来决定的。一般来说,皇帝死后,朝廷会召开会议,讨论他的生平事迹和功过是非,然后根据这些内容来拟定谥号。
不过,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大臣们会因为意见不合而争论不休。比如某个大臣觉得皇帝应该得个“文”字谥号,而另一个大臣则认为应该得个“武”字谥号。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出来调和矛盾了。通常情况下是宰相或者礼部尚书来主持大局、拍板定案。如果实在争执不下的话、那就只能请太后或者皇后出面解决了——毕竟她们是皇帝的老婆嘛!
那些有趣的谥号故事
说到有趣的谥号故事、那就不得不提一下明朝的嘉靖皇帝了!这位仁兄在位期间做了不少荒唐事、比如沉迷炼丹、不理朝政等等……结果他死后得到的谥号居然是“肃皇帝”!这个“肃”字听起来好像挺严肃的样子、但实际上却是讽刺意味十足——因为嘉靖皇帝在位期间根本就不严肃嘛!所以后人一看到这个谥号就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还有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值得一提!这位仁兄在位期间做了不少大事、比如六下江南、编纂《四库全书》等等……结果他死后得到的谥号居然是“高宗纯皇帝”!这个“纯”字听起来好像很纯洁的样子、但实际上却是夸奖乾隆皇帝心地纯洁、没有坏心眼儿——不过仔细想想好像也不太对劲儿……毕竟乾隆皇帝可是出了名的风流倜傥啊!所以后人一看到这个谥号也会忍不住笑出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