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罚抄书抄哪些 适合抄书的文章

江湖夜雨

古代罚抄书的起源

古代罚抄书,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古老的“加班”制度。不过,这可不是现代公司那种自愿加班,而是强制性的“文化加班”。古人觉得,犯错了不打不骂,抄书就行了。这招儿真是高明,既能让犯错的人受点苦头,又能让他们多学点知识,一举两得。据说这招儿最早出现在汉代,那时候的皇帝们觉得,光打屁股太粗暴了,不如让犯错的人抄抄《论语》或者《孟子》,既能修身养性,又能让他们记住教训。

古代罚抄书抄哪些 适合抄书的文章

古代罚抄书的内容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罚抄书到底抄哪些内容呢?答案是:基本上你想得到的经典都有可能。比如《论语》、《孟子》、《诗经》、《尚书》这些经典著作,都是罚抄的热门选择。尤其是《论语》,简直就是古代的“必修课”。你要是犯了错,可能就得乖乖地抄上几十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时候还会根据犯错的性质来选择抄写的内容。比如你撒谎了,可能就得抄《论语》里关于诚信的章节;你要是打架斗殴了,可能就得抄《孟子》里关于仁义的部分。总之,古人真是把教育与惩罚完美结合了起来。

古代罚抄书的趣事

古代罚抄书的过程中还发生过不少趣事。比如有个故事说,有个学生因为考试作弊被老师罚抄《论语》一百遍。结果这学生聪明得很,他找了个木板刻上字模,然后刷刷刷地印了一百遍交上去。老师一看就傻眼了:“你这是在糊弄我吗?”结果这学生还振振有词:“老师您看我多聪明啊!这样既省时间又省力气!”老师一听更生气了:“你这是作弊成瘾了吧!”于是又加罚了一百遍手写版的《论语》。还有一个故事说有个官员因为贪污被皇帝罚抄《尚书》一百遍。结果这官员家里穷得连纸都买不起,只好用树皮写字交差。皇帝一看就乐了:“你这是在跟我哭穷吗?”于是又加罚了一百遍用宣纸写的《尚书》。看来古人也挺会玩儿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