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生的定义:一场“童”年噩梦
说到清代有多少童生,咱们得先搞清楚啥是“童生”。简单来说,童生就是那些还没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年纪嘛,从七八岁到七八十岁都有。你没听错,七八十岁还在考童生的也不少见。这帮人就像是在科举这条路上卡住了,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活生生把自己熬成了“老童生”。想象一下,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坐在考场里,旁边是一群小屁孩,那画面简直不要太搞笑。
不过话说回来,童生这个身份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当的。你得先通过县试、府试、院试这三道关卡,才能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童生。听起来好像挺简单的?那你可就错了!这三场考试可不是闹着玩的,考官们出的题目五花八门,从四书五经到诗词歌赋,样样都得精通。你要是稍微有点偏科,那就等着被淘汰吧。所以啊,能当上童生的都是些狠角色,至少在读书这方面是有点本事的。
童生的数量:多得像蚂蚁搬家
那么问题来了,清代到底有多少童生呢?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因为清代的户籍制度和人口统计都不太靠谱。不过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和学者的估算,清代的童生数量大概在几十万到上百万之间。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吓人?没错!这还只是保守估计呢!要知道清代可是有几百个县、府、州、厅的考试单位,每个地方都有一大批人在考童生。这些人就像蚂蚁搬家一样,前赴后继地涌向考场。
而且别忘了,清代的科举制度可是相当残酷的。考上秀才的比例非常低,很多人考了一辈子都考不上。于是这些人就一直在童生的队伍里打转转儿——考完县试考府试、考完府试考院试……如此循环往复、乐此不疲(当然也有可能是无奈之举)。所以啊,清代的童生数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多!最后搞得整个社会都快被这些“老小孩”给淹没了!
童生的生活:苦中作乐的艺术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这些童生的生活到底是个啥样儿啊?是不是天天捧着书本啃啊啃啊啃个不停?嗯……这么说也没错啦!但人家也是有生活的嘛!比如说有些有钱的童生会请个书僮伺候自己读书;有些穷点的就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还有些特别有创意的会跑到寺庙里去借住——反正寺庙里也有藏经阁嘛!顺便还能蹭点斋饭吃吃……哎呀!这么一说感觉他们还挺会过日子的嘛!
当然了除了读书之外这些童生们也得干点别的活计来养活自己——毕竟不是每个人家里都有矿可以啃老嘛!有些人去当私塾先生教小孩子读书认字;有些人去给有钱人家当家庭教师;还有些人干脆跑去卖字画或者写春联啥的……总之就是想尽办法赚钱养活自己顺便继续追求自己的科举梦呗!虽然日子过得苦哈哈但人家心态好啊——苦中作乐也是一种艺术嘛对不对?再说了万一哪天运气好真考上秀才了那可就咸鱼翻身啦!到时候吃香的喝辣的那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所以啊这些童生们虽然看起来傻乎乎的一直在考试但其实心里门儿清着呢——他们可都是怀揣梦想的有志青年啊!(好吧也许有些确实是真的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