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兵海战术”:真的有那么多兵吗?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战场上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大军对垒,仿佛整个国家的男人都上了战场。但仔细想想,那时候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高,人口也不多,怎么可能一下子冒出那么多兵呢?难道古人都是“兵工厂”?其实,这里面有不少水分和误解。
首先,古代的“兵”并不是我们现代理解的“士兵”。那时候的“兵”包括了正规军、民兵、甚至是临时征召的农民。也就是说,只要能拿得动武器、能走路的,都可能被算作“兵”。所以,一个国家的“兵力”听起来可能很吓人,但实际上很多都是凑数的。比如,一个农民平时种地,战时拿起锄头就能上战场,这样的“兵”战斗力可想而知。
其次,古代的统计方式也比较粗糙。那时候没有现代的人口普查和精确的统计方法,很多数字都是估算出来的。再加上各国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和威慑对手,往往会夸大自己的兵力。所以,所谓的几十万大军,很可能只是个虚张声势的数字而已。
战国时期的“人口危机”:人真的够用吗?
战国时期的人口并不多,尤其是考虑到当时的生产力和医疗水平。以秦国为例,虽然后来统一了六国,但在战国初期的人口也就几百万左右。而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差不多。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国家都在打仗,人口真的够用吗?答案是:确实不够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国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征召民夫、奴隶甚至是妇女上战场。没错,你没听错!战国时期的妇女也被征召去打仗了!虽然她们可能不是直接参与战斗的主力军(毕竟那时候的女性地位不高)但她们可以负责后勤、运输等工作。这样一来,男性就可以腾出手来专心打仗了。
另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延长服役时间或者增加服役次数。也就是说,一个人可能要多次参军或者服役时间比平时更长。这样一来虽然每次参军的总人数不多但通过延长服役时间和增加次数也能凑出不少“兵力”来应对战争的需求了!不过这种做法也有弊端——士兵们长期在外打仗家里没人种地粮食产量下降经济就会受到影响最终还是会影响到国家的整体实力!
战国时期的“心理战术”:虚张声势也是一种策略
除了实际的兵力之外战国时期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战术——心理战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夸大自己的实力来吓唬对手让对方不敢轻举妄动甚至主动投降!这种做法在今天看来可能有点“忽悠”但放在当时可是非常有效的策略之一!毕竟那时候信息不发达大家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或者使者传递消息来了解对方的实力情况如果一方故意夸大自己的实力另一方很可能就会被吓到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举个例子吧:如果一个国家对外宣称自己有五十万大军但实际上只有十万那么其他国家听到这个消息后很可能就会觉得这个国家非常强大不敢轻易招惹它甚至可能会主动示好或者结盟以求自保!这样一来这个国家就可以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了!当然这种做法也有风险——如果被对方识破了那可就尴尬了甚至可能会引来更大的麻烦!不过总的来说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心理战术还是非常管用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