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跳水”动机
屈原,这位古代的“文艺青年”,不仅诗写得好,跳水技术也是一流。但他的跳水可不是为了参加奥运会,而是为了表达他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那时候的楚国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家里有各种矛盾和纷争。屈原作为这个家庭的一员,看到家里乱成一锅粥,心里那个急啊!他不停地写诗、上书,希望家里人能听他的建议,好好管理这个家。可惜的是,家里的大人们(也就是楚国的君臣)并不买账,反而觉得屈原太啰嗦,最后干脆把他赶出了家门。
被排挤的“文艺青年”
被赶出家门的屈原,心情可想而知。他就像是一个被同学孤立的小孩,明明自己是为了大家好,却没人理解他。屈原的心情越来越低落,甚至开始怀疑人生。他觉得自己就像是一颗明珠,却被当成了石头;明明自己满腹经纶,却没人愿意听他说话。这种被排挤的感觉让他越来越绝望,最后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最后的“跳水”表演
终于有一天,屈原决定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绝望——那就是跳河自尽。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端午节),屈原来到了汨罗江边。他站在江边,看着滔滔江水,心里想着:“既然没人理解我、支持我,那我就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吧!”于是乎,这位“文艺青年”纵身一跃,跳入了江中。他的这一跳不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跳水表演”之一。后人为了纪念他这种“为国捐躯”的精神(虽然有点极端)还特意设立了端午节来纪念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