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是春秋还是战国

花落雨声

退避三舍,是春秋还是战国?

咱们先来说说这个“退避三舍”的故事。这成语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好像是古代某个大将军在战场上为了表示谦让,主动退后了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但实际上,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不是那么简单。有人说它出自春秋时期,有人说它是战国时期的产物。那到底是谁家的呢?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这个历史小八卦。

退避三舍是春秋还是战国

首先,咱们得知道,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两个不同的时期。春秋时期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那时候各国之间打仗还讲究点礼数,大家都是“君子之战”,输了也不至于赶尽杀绝。而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这时候的战争就变得残酷多了,大家都是为了争霸天下,什么手段都用得上。所以,如果“退避三舍”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那肯定是个讲礼数的故事;如果是战国时期的,那估计就是个阴谋诡计了。

春秋时期的“退避三舍”

咱们先来看看春秋时期的版本。根据《左传》的记载,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曾经遇到过楚成王。楚成王对重耳非常友好,还送了他很多礼物。后来晋文公回国当了国君,楚国和晋国打仗的时候,晋文公为了报答楚成王的恩情,就下令军队退后三舍(九十里)以示谦让。这就是“退避三舍”的由来之一。

不过呢,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像是在讲人情世故,而不是真正的战争策略。你想啊,打仗的时候谁会因为个人恩怨就主动放弃地盘呢?而且晋文公这么做也不是为了示弱,而是为了表示自己有风度、有气量。所以这个故事更像是春秋时期那种讲究礼仪、重视个人品德的时代产物。

战国时期的“退避三舍”

再来看看战国时期的版本。根据《史记》的记载,战国时期的赵国和魏国打仗的时候,赵国的将领廉颇曾经用过“退避三舍”的战术。廉颇为了让魏国的军队放松警惕、进入自己的埋伏圈,就故意命令赵军后撤三舍(九十里)。结果魏军果然中计了,最后被赵军打得落花流水。

这个故事听起来就比较符合战国的风格了——阴险、狡诈、不择手段。你想啊,廉颇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迷惑敌人、引诱敌人上钩嘛!而且他也不是真的怕了魏军才后撤的——他是有预谋的!所以这个故事更像是战国时期那种讲究权谋、重视实际效果的时代产物。

标签: 春秋 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