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扶苏为什么不是一个姓

残荷听雨

嬴政和扶苏的姓氏之谜

你知道吗?嬴政和扶苏虽然都是秦朝的大人物,但他们并不是一个姓。这听起来有点像是在玩“大家来找茬”,但实际上,这里面藏着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嬴政,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秦始皇,他的姓是“嬴”,而扶苏呢?他的姓也是“嬴”。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他们都姓“嬴”,为什么我们还要说他们不是一个姓呢?别急,让我们慢慢揭开这个谜团。

嬴政扶苏为什么不是一个姓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在古代中国,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姓是用来区分血缘关系的,而氏则是用来区分家族分支的。简单来说,姓是一个大锅饭,氏就是小碗菜。嬴政和扶苏虽然都吃“嬴”这锅饭,但他们的小碗菜不一样。嬴政的氏是“赵”,而扶苏的氏是“扶”。所以严格来说,他们并不是一个姓。

秦始皇的“赵”氏之谜

说到嬴政的“赵”氏,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是秦国的君主,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祖先其实是赵国的贵族。没错,就是那个后来被秦国灭掉的赵国。嬴政的祖先在赵国的时候,为了避难改姓为“赵”。后来回到秦国后,虽然恢复了原来的“嬴”姓,但“赵”这个氏却一直保留了下来。所以秦始皇的全名其实是“赵政”或“嬴政”都可以。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秦始皇不直接叫“赵政”呢?这就要说到古代的礼仪制度了。在古代中国,君主的名字是不能随便叫的。为了表示尊敬和避讳(就是避免直接叫出君主的名字),人们通常会用他的官职、封号或者谥号来称呼他,比如秦始皇就被称为始皇帝、秦王等,而不是直接叫他赵政或赢政.所以,尽管他的全名是"赢"+"赵",但人们更多地称他为"赢政".

扶苏的"扶"氏之谜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扶苏呢?他为什么又变成了'扶'氏?"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解释.在古代中国,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秦朝之前的那段时间),人们的名字往往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表示血缘关系的"姓",另一个则是表示家族分支或个人特点的"字".比如孔子就叫孔丘,其中"孔"是他的姓,"丘"则是他的字.

同样地,扶苏的名字也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赢"+"扶".其中,"赢"是他继承自父亲的血缘关系,"扶"则是他自己独特的标识.至于为什么会选择用"扶"这个字作为自己的标识...嗯...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也许是因为他长得比较瘦弱需要扶持?也许是因为他性格比较温和需要扶持?总之,关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赢+扶=赢+输=平局"...啊不对不对...应该是说,"赢+扶=完美的平衡"...嗯...好吧我承认我编不下去了...总之,"赢+扶=独特的标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们现代人习惯把一个人的名字简化成一个字(比如把孔子简称为孔),但在古代这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在古代社会中,"名分"(也就是身份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名分不清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总之就是一句话:"名分很重要"!所以在正式场合下(比如写文章、做记录等),"人名"(也就是完整的姓名)必须完整地写出来,不能简化成一个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史书上看到的古人名字都是两个字的缘故.

不过话说回来..."简化人名"...这不就是我们现代人最擅长的技能之一吗?从古至今,"简化人名"(或者说简称)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啊!想想看:从最初的甲骨文到后来的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再到现在的简体字..."简化"(或者说优化)一直都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啊!所以说啊..."简化人名"...这可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选择啊!

标签: 嬴政 扶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