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的“闲”与“忙”
吴敬梓,这位清朝的文人,生活在一个既“闲”又“忙”的时代。说他“闲”,是因为他不像那些整天忙着考功名的读书人,整天钻研四书五经,盼着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吴敬梓倒好,他更喜欢游山玩水,喝酒聊天,写写诗文,日子过得逍遥自在。可说他“忙”呢,是因为他心里装着一肚子的话要说,一肚子的故事要讲。那些读书人的种种丑态、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荒诞,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是,他决定把这些“闲事”写成一本书,让后人看看这世道到底有多“忙”。
科举制度的“魔力”
说到《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不得不提的就是那个让无数读书人疯狂的科举制度。这制度就像是个“魔法师”,手里拿着一根“魔杖”——功名和官位。只要你中了举人、进士,那可就是鲤鱼跳龙门,从此飞黄腾达了。于是乎,读书人们一个个都像中了邪似的,整天捧着四书五经死记硬背,盼着有朝一日能被这根“魔杖”点中。吴敬梓看着这些读书人为了功名拼得头破血流的样子,觉得既可笑又可悲。于是他决定在《儒林外史》里好好揭露一下这个科举制度的“魔力”到底有多大。
社会的“荒诞剧”
除了科举制度这个大背景外,吴敬梓还看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现象。比如那些有钱有势的官员们整天吃喝玩乐、贪污腐败;那些穷酸文人为了巴结权贵不惜出卖自己的尊严;还有那些市井小民为了蝇头小利争得你死我活……这些现象在吴敬梓眼里就像是一场场滑稽的“荒诞剧”。他觉得这些人都像是被生活逼疯了的演员,在舞台上卖力地表演着各自的丑态。于是他决定把这些“荒诞剧”搬进《儒林外史》里去演一演、笑一笑、骂一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