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的“老古董”们
1904年的科举考试,听起来就像是从历史课本里蹦出来的老古董。那时候的考生们,穿着长袍马褂,手里捧着厚厚的四书五经,脑袋里装满了“子曰诗云”。想象一下,考场里一片肃静,只有沙沙的写字声和偶尔的咳嗽声。考生们一个个面色凝重,仿佛在参加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其实呢,他们不过是在回答一些现在看来颇为搞笑的问题罢了。
比如,有一道题目问:“孔子为什么那么厉害?”考生们就得绞尽脑汁,从孔子的生平事迹到他的思想理论,洋洋洒洒写上几千字。还有一道题目更绝:“如果你是皇帝,你会怎么治理国家?”这可把考生们难住了,毕竟他们大多数连村长都没当过,更别说皇帝了。不过,这也难不倒他们,反正写得越多越能显示自己的才华嘛!
考官们的“奇葩”要求
说到考官们,那可真是“奇葩”中的“奇葩”。他们不仅要求考生们字迹工整、文采斐然,还特别注重文章的格式和用词。比如,文章开头必须引用《论语》或《孟子》里的话,结尾还得来个“综上所述”或“此乃天意”之类的套话。最搞笑的是,有些考官还喜欢在试卷上画圈圈叉叉,仿佛在批改小学生的作业。
有一次,一位考生写了一篇关于“如何治理黄河”的文章。他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纸,结果考官只给了他一个“中”字评价。考生不服气,跑去找考官理论:“我这篇文章写得这么好,为什么只给我‘中’?”考官冷冷地回答:“因为你没提到‘大禹治水’!”原来在考官眼里,不提大禹的文章就是不合格的!这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科举考试的“黑色幽默”
科举考试虽然严肃认真,但也不乏一些“黑色幽默”。比如有一次考试结束后,一位考生发现自己居然把答案写在了草稿纸上!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这可怎么办?难道要重新考一次?幸好监考老师比较通情达理(或者说比较懒):算了算了,就当你答对了吧!这位考生顿时松了一口气,心里暗暗庆幸:还好监考老师没让我重写一遍!
还有一次,一位考生在答题时突然灵感迸发,一口气写了好几千字,结果发现时间不够用了!他急中生智,赶紧在试卷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然后写道:"此题答案如上所述,请各位大人自行脑补!"监考老师们看到这个笑脸都忍不住笑出声来:这小子也太有才了吧!最后这位考生居然还得了个"优"!看来在科举考试中,"创意"有时候比"答案"更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