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古代的“高考”
说到古代科举考试,那可是古代版的“高考”,只不过比现代的高考要复杂得多。你想想,现代高考也就两天,古代科举可是要考好几轮,从童生试到乡试、会试、殿试,一路过关斩将。而且,古代科举可不是每年都考,有时候三年才考一次,考生们等得头发都白了。
不过,最让人好奇的还是每次科举到底录取多少人。这个问题嘛,答案是:不多!毕竟古代的官员岗位有限,不像现在有那么多公司和职位等着你。所以,每次科举录取的人数其实是非常少的。
录取人数:少得可怜
说到录取人数,那可真是少得可怜。以明清两代为例,乡试录取的举人名额每个省也就几十个到一百多个不等。比如清朝的时候,江南省(现在的江苏、安徽一带)算是人口大省了,但每次乡试也就录取一百多个举人。其他小一点的省份就更少了,可能只有几十个名额。
到了会试和殿试阶段,录取的人数就更少了。会试是全国性的考试,每次也就录取两三百个贡士。然后这些贡士再参加殿试,最后能被皇帝钦点为进士的也就一百多人。也就是说,从全国几万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进士的也就那么一百多个人。这比例比现代高考考上清华北大还要低得多!
竞争激烈:古代的“卷王”们
正因为录取人数少得可怜,所以古代科举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你想想,几万人挤破头去争那一百多个名额,这压力得多大啊!而且古代科举可不是光靠死记硬背就能考上的,还得有真才实学才行。不仅要会写文章、作诗赋词,还得懂经史子集、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等等各种知识。
所以啊,古代那些能考上进士的人可都是真正的“卷王”!他们不仅要从小刻苦读书、博览群书;还得有超强的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甚至还得有点运气——毕竟考试的时候要是遇到个刁钻的考官或者题目出得太偏了也挺倒霉的。
总之呢,古代科举每次录取的人数虽然不多;但能考上的人绝对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古人常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了吧?因为能考上进士真的太难了!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高考虽然没那么难;但也够让人头疼的了!所以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想要出人头地都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