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里的“穷”诗人
杜甫困守长安时期的创作背景,得从他那段“穷”得响叮当的日子说起。这位大诗人,可不是什么富二代,也不是什么官二代,他就是个纯粹的“诗二代”——老爸是个小官,勉强能养家糊口。杜甫呢,年轻时也是个热血青年,满脑子都是“我要当官,我要为国效力”的念头。于是,他背起行囊,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了长安城。
可是,长安城哪有那么好混?这里可是唐朝的“北上广”,人才济济,竞争激烈。杜甫一没背景二没钱,只能靠写诗来刷存在感。可问题是,那时候的诗可不是现在这样随便发个朋友圈就能火的。杜甫的诗虽然写得好,但没人赏识啊!于是乎,他就成了长安城里一个“穷”诗人——穷得只剩下诗了。
诗人的“求职”之路
杜甫在长安的日子可不好过,他一边写诗一边还得找工作。可那时候的公务员考试可不是现在的“国考”那么简单。杜甫参加了好几次科举考试,结果每次都是“陪跑”——考不上!这让他很是郁闷。不过,杜甫可不是那种轻易放弃的人,他决定走“曲线救国”的路子——通过写诗来拍拍马屁,讨好那些有权有势的人。
于是乎,杜甫开始写一些歌功颂德的诗篇,送给那些达官贵人。比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就是他写给韦济的一首长诗。在这首诗里,杜甫把自己夸得天花乱坠,希望能得到韦济的赏识和提拔。可惜啊可惜,这些马屁诗并没有让杜甫飞黄腾达,反而让他更加尴尬——人家根本不鸟他!这下好了,杜甫不仅穷得叮当响,还成了长安城里一个“拍马屁失败”的笑柄。
诗人的心灵鸡汤
虽然日子过得苦哈哈的,但杜甫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歌的追求。他在长安的日子里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还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理想的执着追求;更难得的是;这些作品充满了幽默感和自嘲精神;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仿佛在喝一碗心灵鸡汤——虽然生活很苦;但我们要笑着面对!
比如《丽人行》就是一首非常有趣的作品;在这首诗里;杜甫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杨贵妃姐妹出游时的奢华场面;表面上是在赞美她们的美貌和富贵;实际上却是在讽刺她们奢侈浪费、不顾百姓死活的行为;再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更是把自嘲发挥到了极致;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杜甫详细描述了自己从京城到奉先县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也有对自己坎坷命运的自嘲和调侃;读起来既让人感到沉重又让人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