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来袭,医生们慌了手脚
19世纪的鼠疫可不是闹着玩的,那会儿的人们对细菌、病毒啥的一无所知,只知道这病来势汹汹,死得快。医生们一看病人发烧、淋巴结肿大,就知道大事不妙。可他们手里能用的“武器”实在有限,放血疗法、喝草药汤、甚至还有人信誓旦旦地说用鸽子粪敷在肿块上能治好。结果呢?鸽子粪没用,病人倒是被熏得够呛。
那会儿的人们对鼠疫的传播途径也一知半解,以为空气里有“瘴气”,闻多了就会得病。于是大家纷纷戴上特制的“防瘴气口罩”——其实就是一块布,中间塞点香料。想象一下,一群人戴着香喷喷的口罩在街上晃悠,那画面真是又滑稽又心酸。
科学进步,曙光初现
好在19世纪也是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和德国医生科赫先后发现了细菌的存在,这才让人们意识到鼠疫是由一种叫“鼠疫杆菌”的小东西引起的。这发现可不得了,医生们终于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了。
不过光知道病因还不够,怎么对付这些小细菌才是关键。幸运的是,19世纪末抗生素还没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们已经开始用一些相对靠谱的方法来治疗鼠疫了。比如用消毒水清洗伤口、隔离病人防止传染等等。虽然这些方法现在看来很基础,但在当时可是救了不少人的命呢!
疫苗问世,彻底战胜鼠疫
要说真正让鼠疫彻底消失的功臣,还得是疫苗。1894年香港爆发鼠疫时,法国科学家耶尔森和日本科学家北里柴三郎几乎同时发现了鼠疫杆菌。后来耶尔森还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支鼠疫疫苗!虽然这疫苗一开始效果不太稳定,但经过不断改进后终于成了对抗鼠疫的利器。
有了疫苗这个“大杀器”后,人们开始大规模接种疫苗预防鼠疫。再加上卫生条件的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等措施多管齐下,鼠疫终于在20世纪初逐渐销声匿迹了。想想看,要是没有这些科学家的努力和创新精神,我们现在可能还在跟老鼠斗智斗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