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的“耳朵”有点问题
话说齐桓公,这位春秋时期的霸主,虽然威风凛凛,但有个小毛病——耳朵不太好使。不是说他听不见,而是他有时候听得太多了,结果脑子就有点乱。大臣们天天在他耳边叨叨,今天说这个政策不行,明天说那个将军有问题。齐桓公一开始还挺有耐心,可时间一长,他就有点烦了:“你们这些人啊,能不能让我安静会儿?”
不过呢,齐桓公也不是完全不听劝。他有个特点,就是喜欢听好话。谁要是夸他英明神武、治国有方,他立马就乐呵呵的。可要是有人批评他,他就有点不高兴了。于是乎,大臣们也学聪明了,批评的时候都得先夸一顿:“大王啊,您真是天纵英才!不过呢……”这样一来,齐桓公的耳朵就好使多了。
管仲的“毒舌”劝谏
要说齐桓公身边最敢说话的人,那非管仲莫属了。管仲这个人吧,才华横溢是没错,但嘴上也不饶人。他看齐桓公有时候犯糊涂,就忍不住要怼几句。有一次,齐桓公想搞个大型庆典,热闹热闹。管仲一听就急了:“大王啊!您这是要干嘛?国家还没富到那个份上呢!您这是要学纣王吗?”
齐桓公一听这话就不乐意了:“你这是什么意思?我这不是为了让大家开心吗?”管仲冷笑一声:“开心?您是开心了,老百姓可就要哭了!您看看国库里的钱够不够?不够的话还是省省吧!”齐桓公被怼得哑口无言,只好悻悻地取消了庆典计划。不过事后想想,管仲说得还真有道理。于是他对管仲说:“你以后别这么毒舌了行不行?我听着怪难受的!”管仲哈哈一笑:“大王啊!忠言逆耳利于行嘛!您要是觉得难受那就对了!”
齐桓公的“纳谏之路”
慢慢地,齐桓公也学会了怎么接受劝谏。他发现啊,那些批评他的话虽然不好听,但往往都是为他好。于是他开始主动找大臣们聊天:“你们最近有什么意见没有?尽管说!我保证不生气!”大臣们一看大王这么开明(其实是因为被管仲怼怕了)也就不客气了:“大王啊!您的税收政策有点问题……”、“大王啊!您的军队管理太松散了……”、“大王啊!您的后宫开支太大了……”
就这样一来二去地聊着聊着(其实是被怼着怼着)齐桓公的治国水平居然提高了不少!国库越来越充实、军队越来越强大、百姓也越来越安居乐业(除了偶尔被税收搞得有点头疼)总之呢齐桓公终于明白了——原来纳谏这事儿吧还真不能少!虽然有时候听着确实挺难受的但总比自己一个人瞎琢磨强多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