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做官的途径有七条

梦中情人

读书考试,古代的“高考”

在古代,做官的第一条途径就是读书考试。这跟咱们现在的高考差不多,只不过那时候的“高考”叫科举。科举考试从隋唐开始,一直到清朝末年才废除,可以说是古代学子们的“终身大事”。你想啊,古代没有电视、没有手机,连电都没有,除了读书还能干啥?所以大家都拼命读书,希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不过这科举考试可不是闹着玩的,考的内容五花八门,从四书五经到诗词歌赋,样样都得精通。而且考试时间还特别长,有时候一考就是好几天,考生们得自带干粮和水壶,跟现在的马拉松似的。

古代做官的途径有七条

举荐制度,古代的“朋友圈”

除了读书考试,古代还有一种做官的方式叫举荐。这有点像现在的“朋友圈推荐”。在古代,如果你有个厉害的亲戚或者朋友在朝廷里当大官,他们可以推荐你去做官。这种制度在汉朝特别流行,叫做“察举制”。不过呢,这种举荐制度也有点问题,因为有时候推荐的人并不是真有本事,而是靠关系进来的。所以后来就有了“九品中正制”,专门用来评估官员的能力和品德。不过说到底,还是得有人推荐你才行。所以啊,在古代要想做官,不仅要读书好,还得有个好“朋友圈”。

捐官买官,古代的“土豪通道”

最后一条途径就比较有意思了——捐官买官。这在清朝特别流行。简单来说就是有钱人可以花钱买个官做做。这种制度听起来有点不公平吧?但在当时可是合法的!有钱人只要肯出钱,就能买到一个官职。当然了,买的官职一般都不是什么大官,顶多是个县令或者知府之类的。不过对于那些不差钱的土豪来说,这已经足够了!他们可以用这个身份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财富。所以啊,在清朝想做官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有钱就行!不过话说回来, 这种靠钱买来的官职往往没什么实权, 也就是个摆设罢了. 但不管怎么说, 这也是一条通往仕途的道路嘛!

标签: 途径 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