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在我国实行了多少年

月夜轻歌

科举制的起源

科举制这玩意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它可不是一拍脑袋就冒出来的,而是经过了几百年的酝酿和试验。最早的时候,咱们国家选官主要靠推荐,什么“举孝廉”啊,“察举”啊,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实际上就是看你家有没有背景、有没有钱、有没有关系。后来到了隋朝,有个叫杨坚的皇帝觉得这样不行,得改革一下。于是他就想出了科举制这个点子,让大家都来考试,考得好就能当官。这样一来,寒门子弟也有了出头的机会,不用再靠爹妈的脸面了。

科举制在我国实行了多少年

科举制的兴盛

科举制真正火起来是在唐朝。那时候的科举考试可是全国人民的大事,比现在的高考还要热闹得多。考生们从全国各地赶来京城参加考试,有的甚至要走好几个月的路。考试内容也很丰富,有诗赋、策论、经义等等,考得好的就能当官,考得不好的就只能回家种地了。不过话说回来,唐朝的科举考试也不是那么公平的。有钱有势的人家可以通过“行卷”来走后门,把自己的作品送给考官看;而穷人家的孩子就只能靠真本事了。所以那时候的科举考试其实也是一场“拼爹”大赛。

科举制的终结

科举制在中国一直持续到了清朝末年才被废除。那时候的清朝已经是风雨飘摇了,列强入侵、内忧外患不断。朝廷里的那些大人们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光靠读四书五经是打不赢洋鬼子的!于是他们就开始搞改革了:先是废除了八股文(那玩意儿太死板了);然后又引进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和科学技术;最后干脆就把整个科举制度给废掉了!从此以后中国就没有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故事了——当然这也意味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不再以读书做官为唯一出路的时代!